中國金屬通報 2013年41期
大鵬展翅翱長空
—寫在六冶(鄭州)科技重工落成揭牌之際
黃河之濱,中原歷史文化名城——鄭州,這座古老而具現代氣息的大都市,煥發盎然生機。
在距鄭州市10公里的新密產業集聚園區,有一個新落成的現代化企業——六冶(鄭州)科技重工有限公司。她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中原大地。
步入這個企業,大氣而別致的辦公樓,寬敞而明亮的車間,先進而超前的設備,都給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就是這個冠有“六冶科技重工”的企業,讓六冶人夢想了十年,盼望了十載,努力了十載!
公元2013年10月31日,將載入六冶史冊的事件——六冶(鄭州)科技重工有限公司落成揭牌儀式隆重舉行,當六冶公司總經理吳志剛、新密市委副書記張紅偉將蒙有神秘面紗的牌子揭開那一刻,預示著六冶人已夢想成真。
思想解放篇
思想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一個企業如果干部職工思想不解放,很難求生存;一個企業如果干部職工觀念不更新,很難求發展。六冶公司的管理層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大浪淘沙,不進則退。作為六冶下屬七個二級單位的金屬結構廠曾經承擔我國大型氧化鋁廠、電解鋁廠、鋼廠、飛機場等大型設備及鋼結構的制造安裝,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近幾年來,一個工廠化生產率較高的老企業,由于設備、廠房陳舊,再加上身處市區,環境和運輸受都到制約,不得不把人馬拉出去,搞施工,其競爭力逐漸弱化。
面對不利因素和困難,怎么辦?六冶金屬結構廠以“轉觀念、抓改革、調結構、促發展”為主題,在全廠開展了“解放思想”大討論。特別是就企業如何發展?產業結構如何調整?企業如何管理?等問計于職工,打破思想藩籬,丟棄舊的思維模式,樹立科學發展觀,探索企業發展之路。
在討論過程中,一個能否通過搬遷改造的形式來改變現狀的議題,引起了管理層的重視。在經過研究和反復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一份《六冶金屬結構廠搬遷改造可行性研究報告》上報到六冶公司總部。六冶公司領導認為,通過建新廠升級改造,增強市場競爭力,是一個好想法。但是,由于受當時政策、資金、征地等因素影響,一度暫時擱淺。
海闊任魚躍,揚帆正當時。六冶公司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變化,審時度勢,將金屬結構廠搬遷改造項目作為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寫進了十二五規劃,成為公司重點建設的四大板塊之一。由此,為醞釀多年的金屬結構廠搬遷改造議題,以文件的形式確定了下來。
在六冶公司的部署下,金屬結構廠班子把搬遷改造工作放到重要議事日程。在做了大量調研和咨詢的基礎上,對原來可研報告從新修訂,編制了《年產10萬噸鋼結構和裝備制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再此呈報六冶公司。在六冶公司領導的重視下,經過多次組織專家反復論證,幾易其稿,一個詳實、科學的《可研報告》應運而生。
這份長達200多頁的可研報告,2011年5月18日,通過了中鋁國際組織的項目可研專家審查;2011年11月30日通過了中鋁公司組織的項目可研專家審查會;2012年4月20日獲中鋁公司批準立項。
與此同時,項目的投資協議、報批備案、新公司名稱預審、項目選址、項目環評、河南省2012年重點項目報送及用地指標申請等前期工作緊鑼密鼓進行。一個宏偉計劃醞釀實施......
項目建設篇
公元2012年6月28日,風和日麗。
金屬結構廠搬遷改造項目——六冶(鄭州)科技重工有限公司開工典禮儀式在鄭州市新密產業集聚園區隆重舉行。作為河南省2012年第一批重點建設項目,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中國有色金屬報、中國鋁業報、河南工人日報、鄭州日報等報道了這一消息。
該項目總投資約5億元,總規劃面積233畝,總建筑面積5萬余平方米,分兩期建設。主要建設物包括壓力容器車間、重鋼結構車間、非標設備車間、新型建筑材料車間等設施,計劃引進國內一流的壓力容器、非標準設備、鋼結構和新型建筑板材生產線。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成為一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裝備制造企業,年生產能力為10萬噸鋼結構、各類壓力容器、非標設備和80萬平方米新型建筑板材,預計年實現營業收入近6億元、年利潤總額6000余萬元,將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企業發展藍圖會就,項目建設大幕拉開。
六冶金屬結構廠迅速成立了由廠長張波任總指揮、廠長助理毛成舜任副總指揮的強有力項目建設指揮部。開工伊始,驕陽似火,建設工地上,推土機、挖掘機機聲隆隆,打樁機、攪拌機晝夜不停,一派繁忙景象。
六冶公司要求,項目一期要在2013年上半年基本完工,具備達產條件。按照這一目標,張波廠長多次召開班子會,親自安排工作,多次召開辦公會,協議解決問題。在六冶公司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項目推進基本順利,翻開施工日志,節點完成情況躍然紙上:
2012年7月29日,地質勘探結束;
2012年10月26日,完成圍墻建設;
2012年11月19日,廠房基礎完工;
2012年11月25日,車間鋼柱開始吊裝;
2013年4月28日,廠房安裝完成;
2013年5月27日,設備安裝調試完成;
2013年7月16日,首件產品出廠。
在這些節點的背后,凝聚著干部職工心血和汗水。一年來,六冶公司高層領導多次到項目調研協調解決問題,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科技重工的產品選型和市場定位。金屬結構廠廠長張波召開20余次辦公會,協調解決問題;這個一廠之長,既要確保老廠生產經營正常運轉,又要保障新廠建設的順利進行,既要面對老問題,又要解決新問題,其責任之重、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在他的工作日歷表上,沒有星期天、節假日,只有項目建設和企業的改革發展。
副總指揮毛成舜帶領項目管理團隊,制定施工方案,組織施工管理,協調日常事務,克服了邊設計、邊施工所帶來的種種困難和問題。
鋼結構制作負責人付留生,患胃息肉,帶病堅持工作,把整個心身都投入到工程中。這個曾經管理過多個項目的副經理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在施工過程中,涌現一大批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不勝枚舉,而更多的是奮戰在一線的施工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為六冶科技重工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做出了貢獻。
目前,一期工程現已建成3萬多平方米的鋼結構車間、壓力容器車間、非標設備車間及辦公樓等設施,引進了國內一流的壓力容器、非標準設備、鋼結構生產線,成為一個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現代化裝備制造企業。
未來發展篇
發展是硬道理。作為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六冶科技重工來說,需要設計、謀劃企業的未來。
六冶公司總經理吳志剛在科技重工調研時指出:科技重工的興建是六冶公司發展裝備制造業的重大決策,是幾屆班子共同努力的結果。公司投入了較大財力,承載了六冶職工的希望和重托。吳總要求金屬結構廠班子,高起點、高標準謀劃科技重工的發展,高質量、高效率管理好科技重工。
六冶公司黨委書記楊慶榮要求科技重工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創新市場開發模式,大力拓展市場空間;一定要強化企業科學管理,確保企業高效運營;一定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一定要加強黨組織建設和企業文化建設,凝聚力量,形成合力,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六冶公司領導為科技重工未來的發展定調,對金屬結構廠領導班子、或者科技重工的管理團隊來說,既是一種壓力,又是一種動力;既是一次挑戰,又是一次機遇。
產品如何定位?營銷模式如何設計?人才隊伍如何建設?等一系列問題,擺在金結廠班子面前,考量著他們的思考力和智慧。
按照科技重工可研報告,年產10萬噸鋼結構和裝備制造的構想,僅僅是一個粗線條的規劃。如何在裝備制造大的框架內尋找適合自己的、有市場前景的定型產品,是擺在科技重工人面前的難題。但是,一年來,管理層沒有停止尋求“答案”。張波廠長帶隊南下湖南,北上遼寧,東進山東,西去陜西,跑設計院,考察知名企業,在尋找產品的同時,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為日后管理科技重工謀篇布局。
謀篇布局調結構,開拓經營促發展。經過廣泛深入調研,科學分析企業發展優勢和面臨的挑戰,明確目標,創新思路和舉措,編制了《六冶科技重工3—5年發展規劃》。為打造有色一流裝備制造企業設計出了發展藍圖。
整體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技術創新為動力,通過擴大生產規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含量,提升產品檔次,開發新型產品,使科技重工發展成為年產10噸鋼結構及裝備制造企業,建設成為產權明晰化、產品多樣化、經營管理型的現代企業。具體產品定位是:以鋼結構制作為基礎,以壓力容器制造為骨干,以礦山設備、環保設備和新產品開發為龍頭,樹品牌,提形象,創效益,發展裝備制造業。
鋼結構制造安裝實現“三個”轉變:由工業鋼結構逐步向民用鋼構轉變;由輕型鋼結構向重型鋼結構轉變;由低層鋼結構向高層鋼結構轉變。壓力容器實現“三個”突破:在做好中鋁內部壓力容器的基礎上,向煤化工領域突破;由原來的訂單制造向固定系列品牌生產突破;由單一產品向復合型產品突破。產品開發實現三個創新:創新研發團隊模式,與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社會科研院所資源,提升科研水平;創新產品開發思維模式,研發產業化項目和技術,形成規模和效益;創新產品開發路徑,整合優質資源,與知名企業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做強市場,實現雙贏。
產品銷售建立“兩個”平臺:一是組建本土的銷售隊伍和網絡;二是利用社會資源,通過其他銷售網絡,擴大銷售覆蓋面。建立激勵機制,以調動銷售人員積極性為出發點,以擴大銷售額和增加效益為落腳點,設計和建立銷售模式。
大鵬展翅,翱翔長空。六冶科技重工未來發展寄予厚望,它承載著六冶人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夢想,中鋁公司期待,中鋁國際期待,六冶公司期待,六冶人更期待!期待科技重工以優秀管理的團隊、科學的管理機制、優質的產品性能,打開市場、占領市場、贏得市場。
(王書波)